网络教学情境下的虚拟学习社群建设探析
【关键词】:
【摘 要】:一、研究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把信息技术及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习
一、研究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把信息技术及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提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实现了“五大进展”和“三大突破”,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各项指标普遍翻倍增长。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高校教师的最主要授课渠道,网络课程平台成为大学生学业信息交换、知识共享、社交互动的主要空间场域,在线教育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教育信息化实现了大学生学习时空与模式的重大变革。
二、现有问题
然而需要直面和审视的是,基于开放式教育理论的在线教育虽做到了有教无类,但仍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于那些底子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学生而言,如果缺乏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控制和激励,学生会随时退出、放弃学习。大量研究显示,MOOCs课程的完成率只在5%—15%。这一现象被称为“网络时代的高辍学率”。即使把签到、任务浏览、参与互动等完成率情况和学业成绩紧密挂钩,学生的参与度与投入性仍明显不足,消极“刷”课,在问题讨论中“灌水”、形式的而非实质的互动普遍存在,这必然使在线课程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已有研究显示,一些重要的学习过程变量能有效影响学习者的课程完成率、参与性与投入度。一方面,从学习者维度来看,基础认知、能力、态度、情感、动机、意志、兴趣等个体因素都是重要的影响变量。另一方面的研究从教学者的角度来考量,发现教学主体对MOOCs学习环境的设计也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去留及投入情况。伊列雷斯把学习环境分为“系统化环境”和“社会化环境”两个层面,其中“系统化环境”指的是教学者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测验系统、考试评分系统等课程学习硬件环境,而“社会化环境”关注在教与学过程中对人际互动、社会连接、文化氛围等“软”环境的营造。在初期阶段,教师往往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开发与制作网络学习材料,而容易忽视为学生营造具有社会存在感的虚拟学习环境,从而难以让学生获得深入的、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三、网络教学情境下创建虚拟学习社群的意义与价值
在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环境建构中,立足校情、教情与学情,通过组建、应用、管理大学生学习社群,从营造更具有“社会性“的学习软环境着手,改革与完善现有网络课程模式,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由上而下知识转移的过程,更是一个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学习同伴关系,在人际互动中学习理解及生成创新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与情境性。组建大学生虚拟学习社群,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观察、明确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人际互动、知识传递与建构的结构与动态规律,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二)现实意义
首先,建设大学生“虚拟学习社群”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进一步实践与探索。通过以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核心的远程学习生态共同体建设,能满足学生对“社会性” “情境性”学习环境的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及获得感。
其次,应用大学生“虚拟学习社群”提高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水平与学情分析能力。虚拟学习社群不仅组织形成了明确的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互动氛围与环境,也能让教师能获得“生生”与“师生”之间学习互动内容、频次、形态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再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监测与分析学生作为“节点”在社群中所呈现的行为思想态度个性,及时、准确地、预见性地发现问题,实现规模化与教育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再次,管理“虚拟学习社群”推进组织机构教育治理方式的变革,帮助加快形成现代化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监控体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管理大学生“虚拟学习社群”,既能动态监测与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客观地展现与评价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的变化状况,也能评价与反馈教师教学绩效。是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建立全过程、全方位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监控体系的有效路径。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问题及反思
下一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网络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