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新模式对网络器乐课程教学的思考
一、“人工智能+教育”
新世纪以来,科技领域与教育领域持续融合,人们预见到科技的力量兴许是促进教育彻底变革的难得契机。近年来,在线教育技术持续升级,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更在来势汹汹的疫情之下发挥着巨大的价值。而人工智能技术则能够为教育赋能,彻底改变教育的时空场景,实现教育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使规模化前提下的个性化多元教育成为可能,这是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重要手段。目前进行的这一场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是史无前例的,改变了我们目前教育的形态,我们应主动求变,做好音乐教学的在线教育课程建设。
网络教育其实早已进入有识者的视野。如:梁迎丽、刘陈撰文从技术发展角度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概述了历史上人工智能的三次发展浪潮,揭示了人工智能的三大内部要素与外部驱动力,并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四大具体应用形态、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五大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据此指出了我国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1]
罗万丽、王蕊谈到:随着人工智能热潮的兴起,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蔓延各行各业,“人工智能+教育”应运而生,教育形态也因此不断得到重塑。该文通过介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内涵、特征和关键技术,对我国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2]
陈涛、邓圆的文章提出: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该文以美国密涅瓦大学为例,运用比较归因法、理论探究法和案例考查法,分析了主动式学习的机制、方式、原理和目标,这与笔者研究的自组织学习十分相似。而后又剖析了以智能化互动平台(ALF)为载体的主动式学习的教学路线和效果,揭示了主动式学习背后的技术支持——课程生成器(Course Builder)的目标、原理、功能和流程,并分别围绕教育技术理念、课堂教学决策、教学交互模式、学生学业测评和研发教学合作等五个方面展开思考。[3]
牟智佳的文章谈到了个性化学习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关键支撑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回归,能够对个性化学习进行了重塑和再造的观点。作者阐释了在“人工智能+”时代,个性化学习应以学习者为中心,首先要把握学习者的心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为其全学习过程提供符合其个性需求的内容、活动、路径和评价,最终在学习目标上实现自我导向的有意义学习,在成长目标上培育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这充分体现出了个性化学习“以人为本”的生态思想,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教育云服务平台为支持。[4]
祝智庭的文章着重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具体分析了“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之后,围绕着教育信息化2.0的建设目标,重点阐释了智能技术、智能教育和智慧教育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文章认为,智能技术是促变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智能教育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实践路径,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航标。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建设目标,文章对信息化2.0的推进路线进行了系统思考,包括顶层设计、标准规范、保障体系、应用发展、能力建设以及环境建设等工作。最后,文章强调教育信息化2.0建设中应以智慧教育作为领航理念并需恪守技术应用底线思维。作者认为,科技的力量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有了国家政策的导向,传统音乐教育也将插上人工智能技术的翅膀,焕发出新的生机。[5]
魏忠在著述中以一种全球化的宏观视野向读者展现了教育大数据的巨大冲击力,作者对未来的教育模式进行了预测,认为大数据教育为标准化的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视频成为课堂的主要载体,教育资源也变得丰富多彩,地域限制已经不是问题,教育在学校外发生,最终发展为以人文本的个性化教育。本书还探讨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培养学生的自组织学习能力,而不是利用技术手段简单的将传统课堂搬到网络上。文中还例举了一些运用在教育中的新兴技术手段,为教师们教学提供了借鉴意义。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是一种新的建构手段。[6]
董云的著作主要以生态整体论为方法论基础,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反思,梳理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特征、困境与危机以及探讨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全文以生态整体论为理论支撑点,论证了走向生态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重构了当前时代所需的音乐教学框架,涉及了音乐课程观的建构以及课程的生态式设计。但这些设计目前看来还是很难实现,若是作者接入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在音乐教育上打开不一样的局面。[7]
上一篇:特殊时期声乐课网络教学研究
下一篇:网络教学对电影教学范式的拓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