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亚审美特性的理性思考
网络文学是依托网络产生并传播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兼具技术与艺术双重特性,这就决定了其在原有文学性的基础上,又必然在审美特性方面体现出网络媒介传播的技术特性。网络技术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传统的创作模式、阅读模式及审美原则等都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亚审美”形态文化特征。
一、网络文学的亚审美特性
郑书淮教授曾指出,“亚审美”是指人面对客观对象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观照活动。亚审美形态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形象性,二是突出调侃性,三是社会化生产性。(1)经历了逾二十年的发展蜕变,网络文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动迎合传播媒介的更新,形成了视图化的审美体验、娱乐化的审美趣味、大众化的审美视角等亚审美特征。
(一)视图化的审美体验
网络文学无疑是目前最具科技含量的文学样式,不仅具有比传统作品更为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段: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链接,而且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网络审美价值体系,即形象视图化和超链接的多维审美方式。
1.多媒体叙事
网络文学的多媒体文本即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营造一种立体的、直观可感的画面,形成一种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新媒介文学,网络文学有着以纸张为载体的(单文本) 传统文学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在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人们面对的不再是泛着油墨书香的书本,而是屏幕上鲜活灵动的画面和图像,这就改变了传统文学“白纸黑字”式的单一存在方式和平面阅读,带给读者一种感官愉悦的审美体验。如网络小说《火星之恋》在讲述传奇般爱情故事的同时,嵌入了大量具有梦幻色彩的外太空音乐和真实的火星图片,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多媒体文本借助多种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带来了艺术欣赏的感官直接性和声画一体性,能产生直观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超文本链接
传统文学多是以纸张为传播介质,网络文学的文本介质载体则是电子的,载体的分野就使网络文学拥有诸多与传统文学大相径庭的审美体验。
超文本作品实现了多媒体文本与超链接叙事的完美融合,展示出一种与传统的不可逆的单向线性叙事不同的审美形式。超文本视窗不仅可以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融为一体来达成视听美感和审美通感,还能通过设置“关键词”或“意义链”等形式,将丰富的文本系统资源以链接方式包装起来,构成了一种立体化、多渠道的网络叙事,也带来了艺术欣赏的多维审美角度。
(二)娱乐化的审美趣味
郑书淮教授曾指出:“亚审美的文学艺术不是传统意义上经典性的文学艺术,其不同之处首先表现在不追求典型性,而是更多关注人们的即兴感受和当下感觉,更多关注人们的生理性欲求和潜意识的欲望。其次是不讲社会责任感,不追求形而上的社会意义或美学意义,将文学艺术当作一种游戏。”(2)由是观之,网络文学与亚审美性文化形态的特点高度契合。网络文学自诞生之初,便以其鲜明的消费性和娱乐化的姿态出现,写作方式也由追寻文学厚重的历史承担、人文价值的理想模式向追求快意悦心、自娱娱人的个性化模式转变。
一方面,抒写本真,平面审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非专业性,给网络写手们打造了一个感性可以愉悦,情绪可以表达,焦虑可以释放的空间。在这个俗众狂欢的自由广场,网络写手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袒露心扉,随心所欲地抒写本真。如曾引起巨大反响的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就是用至情至性的笔触,描述了一群后70成都青年在事业、情感、婚姻之间的迷惘和挣扎的残酷青春的故事。
总之,网络写作多半是一种无功利性的欲望化表达,其作品不以追求崇高、经典为旨归,也不强调艺术高于生活的品格,他们所表达的只是自我体验和感觉,追求的是“当下”、直观,而非经典、深度与意义。欣赏者也无须寻找作品中的微言大义,往往是“网恋故事读情节,神怪作品看稀奇,幽默文章找乐子”。网络写作带给读者的不是高深的说教,而是一种愉悦的审美体验。
另一方面,解构崇高,畸趣审美。网络文学摆脱离了传统文学的种种束缚和限制,展现了一种颠覆和解构价值。传统精英文学重视“文以载道”的宣传教化功能,重视作品的人文价值、历史承担等审美追求,而网络文学往往把娱乐价值放在首位,戏嘲崇高、解构经典等。比如,网络作家今何在的《悟空传》,用戏仿的手法,调侃的文字,对人物形象进行反类型化叙事,表现了师徒四人对天地诸神的抗争。这种形象的降格化、语言的粗俗化及人格的本真化的叙事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颠覆了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所附载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内涵,给读者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奇的审美体验。
上一篇:浅析小学数学与多媒体的有效整合策略
下一篇:浅析多媒体视域下的文学批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