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创设情境外国文学的情与境
外国文学课程的讲授力求教师与学生产生共情。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教学内容寓于具象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真正实现与学生共情,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传统讲授主要以授教师讲解为主,教师会根据课程需要开设书目阅读。但外国文学作品众多,内容繁杂,特别是20世纪欧美的一些文学作品,学生没有阅读兴趣,他们更多依赖课堂上教师填鸭式的“一言堂”。这样的课堂效果很难实现“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提高阅读能力”的预期目标。如何引导学生爱我所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对文学课程的建设尤为重要。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融入课程,因为情感高涨时往往也是知识内化和深化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创设欢快的教学情境。
一、多媒体下的“零距离”
教育心理学研究数据显示,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有83%来自视觉,而11%来自听觉。可见,视觉与听觉对于人获取外界信息很重要,而多媒体的图片与影音功能正好可以弥补填鸭式教学的单一模式,相较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讲授《古希腊文神话》一节,在讲到希腊神话时,我在多媒体课件里精心选择了学生耳熟能详的动漫《圣斗士星矢》里的诸神图片,当大幅清晰的图片突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无不发出惊叹之声。这些都是他们极为熟知的,会有怎样不同的故事发生在他们身上,显然,这些图片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讲到古希腊神话中最骁勇善战的阿喀琉斯时,我不仅呈现了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阿喀琉斯形象,还播放了一段阿喀琉斯战斗场面的视频,图片、声效结合下,学生全然沉浸在战场中,阿喀琉斯的形象不再遥不可及。借助多媒体课件,一个个古代英雄走近了学生,整整一堂课,学生讨论、发言,课堂氛围极好,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完全点燃。
二、角色扮演诠释文学经典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格言:你若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若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假若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显然是在强调“角色扮演”的作用。角色扮演教学理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它是一种以发展学生为本,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首位的学习方式。整个过程渗透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
针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学生可以分组分角色扮演。比如,在讲莎士比亚的戏剧时,若单就内容讲内容,学生会觉得内容枯燥,他们会对莎士比亚的创作成就有所了解,但莎剧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承载的时代意义等问题,学生不会有透彻的理解,这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在每组完成后进行老师点评、小组互评。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作品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扮演,他们经常会因为心仪的角色与队友争得面红耳赤,个个铆足了劲儿要好好施展一番。可见,角色扮演诠释经典,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加深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领悟。
三、创设问题情境,师生问答解难题
在教学中,注意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需求和迫切求知的探究心理,在兴趣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如在讲授但丁的《神曲》时,我会首先告诉学生,《神曲》的双重性是重点亦是难点。接下来提出问题,何为双重性?你了解的具有双重性概念的事物有哪些?答出问题者,课堂表现累计分数,列入期末平时总成绩,问题一出,学生立刻头脑风暴,各种回答此起彼伏,教师在学生陆续的回答中再问:既然是既有……又有……,那么但丁的双重性是怎样?于是有同学飞快给出回答,既是中世纪,又是新时期,既有基督教的影响,也有新时期的新思想。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肯定,接下来带着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再提出新问题,结合中世纪基督教对他的影响,再看他的新思想。学生带着新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中寻求答案、这就是问题情境的客观效果。
“情”与“境”相融即为情境,情境的创设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单一“听分析”向多侧面参与并感受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徐薇薇(1979—),女,长春光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