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唱练耳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将技术性和理论性完美结合,构建起一座通往音乐殿堂的重要桥梁。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主要是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习者培养规范的读谱能力、听辩能力、准确的音高感和节奏感。如:教师利用钢琴弹奏音阶,让学生跟琴哼唱以熟悉音和音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弹奏单音(任意一个乐音)、音程(两个相差几个度的音)、节奏(音高相同但时值不同的一组音)或旋律(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和谐运动),让学生完成听写。只有做好这些基本训练,具备了这种规范而科学的视听能力,才能够较深刻地解读音乐作品,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演唱和创作中,为可持续地发展音乐才能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对于视唱练耳的学习和练习是积累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能力中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一个环节,是艺术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必由之路。
一、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法研究
(一)教学方式研究
聆听音乐时,由于聆听主体的个体差异,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知觉方式,即“认知的知觉方式”和“领悟的知觉方式”。
认知的知觉方式专注于对音乐的音高、时值、调式、调性、节奏等具体元素的感知,较少关注人们内心对音乐的感觉。认知教学有助于学生准确细致地着手谱面分析作品,夯实音乐理论基础。但若只重视认知,则会将学生的学习禁锢在具体的技术层面,而没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音乐机器”。
领悟的知觉方式主要关注主体的感性体验,对具体的音乐客体元素较少重视。领悟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表现作品。但若单着眼于领悟,又会造成眼高手低、基本知识技能不扎实的局面。
对视唱练耳的学习来说,以上两种知觉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教学双方都要有意识地将这两种认知方式渗透到视唱练耳学习的过程之中,既关注具体音乐要素,练习基本技能,又用心感受音乐,体会音乐作品的情绪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3]
“讲授”与“接受”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教师弹钢琴、学生进行视场和听写,作为视唱练耳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师普遍接受和认可。它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它的不足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引起审美疲劳,缺乏音乐欣赏性,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原则研究
1、多学科融合原则
视唱练耳课程实施应立足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以应对当今世界音乐文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在学科融合上,考虑将乐理、和声、中国传统音乐史和外国民族音乐史等学科巧妙结合,使相关学科文化能够起到辅助作用,协调联动,以强化视唱练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视唱练耳技能技巧的训练方法,在实践中可以得到巩固。紧密融合乐理、和声、中国传统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复杂的音乐现象,并为理解其中的音乐内涵提供丰富的修养和手段。
视唱练耳课要成为名副其实、全面促进音乐才能发展的音乐基础课,就必须多学科渗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认知系统、音乐技能操作系统、音乐情感系统的全面发展。[2]
2、终身教育原则
终身教育原则指人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出于本能,个体在其一生中参加各种使之生存发展的教育、学习活动,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终身教育原则具有终身性,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那么同样,视唱练耳也是在音乐道路中应该贯彻始终的学习科目,它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和夯实基础。
3、因材施教原则
以人为本,因材应需施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需求和个性特点,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此原则强调师生的协调、和谐与互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与专业需求而实施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此外,在授课方式上,采取按专业方向、个人基础不同来分不同层次的小组进行授课,既从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出发,又照顾个别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例如:视唱练耳教学中遇到听写旋律的问题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实际音乐思维习惯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视听能力进一步提高、完善和发展。如果认为首调记谱法更科学,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更方便,就不考虑学生的已有音乐经验而一味地将其原有的固调记谱思维全盘否定,并将首调记谱思维强加于人,就很有可能造成音乐思维的混乱。[1]
上一篇:汽车机械基础网络教学与实践
下一篇:关于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的优化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