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多媒体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技术已走进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许多的优点:一是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走天下”的形式,将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够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二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给予学生更大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加快教学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不足之处:一是过多依赖多媒体,为了播放课件而播放课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二是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使得重点不突出,而学生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导致大脑疲倦,兴奋度下降,无法达到教学预期;三是课件设计不合理,一些不必要的动画、声音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忽略了重点内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四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知识点,却忽略了知识归纳整理。正因为如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板书的时间,适当放慢教学速度,给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时间,加强师生互动,从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精心设计的板书不仅要体现知识要点,更要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笔者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为例,谈谈多媒体教学中关于板书设计的一些体会。
一、 利用板书的对比功能,强化知识点间的比较
《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生物学》中对《血液》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说出血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主要功能”。通过演示血液分层、用多媒体展示各类血细胞的图片、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来完成新课教学。在强大信息量的冲击下,及时归纳小结每个知识点极为重要,这时板书的优势不言而喻。根据教学进程依次呈现每个知识要点,每归纳小结一次,学生对前面的知识就复习巩固一次,通过多次的对比,学生对每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差异熟记于心,而这种方式比最后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小结效果更好。
二、 利用板图式板书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构建新概念
《指导意见》中对《血管》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在学生通过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初步认识三种血管后,利用板书梳理并对比三种血管相关的知识,而最后的板图式设计则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提升:1. 根据三种血管的血液流向将它们和心脏连起来,就构成了血液循环图;2. 依据三种血管的特点画出三种不同的血管,并突出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和在毛细血管处进行物质交换。通过这种板书设计学生不仅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初步建构血液循环的概念,为后继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 连点成线,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课不仅要归纳整理知识,还要对知识进行迁移训练,它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新课相比,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和练习量都大得多,精讲精练就显得极为重要。利用多媒体课件重现知识,并精选练习对其进行巩固提升。此时,板书设计就极为重要,它不但要呈现复习要点,而且还要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和联系,使知识点不再孤立存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涉及如下知识点:性状和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染色体、DNA和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染色体的组成、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多,并且紧密相连,学生掌握不是很好。因此,知识的梳理就显得异常重要。笔者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单元复习时,板书设计如下:
板书依照复习的顺序依次呈现知识点,并用箭号和文字将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搭建基础知识框架,而性状的表达和遗传规律、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是本单元的重难点。首先利用多媒体回顾并板书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接着小结显隐性的判断方法,其次写基因型,最后用数学的方法引导如何计算某种表现型出现的概率,通过“判—写—算”这种流程有效突破难点。用类似表格的设计呈现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组成,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最后利用多媒体呈现近几年相应的考题,学生解题时可对照板书,强化知识记忆,做到精讲精练,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