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多做中国的哈维韦利
现在仍然是一名大学生的陈巧玲,是“月牙多”的创办人之一。(本刊记者张哲 摄)
巧合的是,在这个小团队里,有做IT的在维护“月牙多”的网站,有做多媒体的在负责维护微博微信的公众号,还有的在负责调研和收集资料,却没有一个是来自食品专业的“
将大便用水过滤,加入腐猪肉进行发酵,再用剧毒农药敌敌畏杀死发酵过程中长出的蛆虫,就得到了用来浸泡臭豆腐的酵乳。……污水排入鱼塘,密密麻麻的鲶鱼在漂着油花的废水中撕咬老鼠的尸体,在它们吃了足够多的垃圾后,被捕上岸,成为餐桌上的食物……”
这些令人恶心、后怕的文字,记载在一本名为《中国食品安全档案》的书籍里,描绘着中国食品生产背后的黑幕和漏洞。
“编写了这本书,对我日常生活最大的影响就是有些东西我就不怎么去吃了,比如鸭血、猪血和肉丸。”《中国食品安全档案》编写者之一、清华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硕士陈巧玲告诉《方圆》记者。
近期,这本由陈巧玲和她的团队花了近两年时间完成的31万字的《中国食品安全档案》出版,立刻引发关注。有人甚至拿她和柴静对比,认为“这是柴静之后,又有人在非专业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陈巧玲自己倒并不觉得自己有这么伟大,“做这件事情其实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难,真正做下去你就会知道其中的价值。食品领域的专业人士那么多,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还是解决不了?那我们就想,从非专业的角度,是不是可以走出一条路来。”陈巧玲说。
成立“月牙多”
自从本科毕业后,陈巧玲先后在深圳比亚迪、厦门ABB等企业做过设计工程师、技术支持和销售的陈巧玲,后来考入清华。2012年,当时是清华经管学院MBA专业二年级学生的她已在北京金融街找到了毕业以后的全职工作,那是在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做一级市场投资。对于一个女生来说,这是份高薪、体面且富有挑战的工作,已足够让旁人羡慕。
可她却做出了离开金融街的决定,投身“很多人看不上”且回报慢的食品安全行业,这让不少认识她的人感到意外。
而这一切都源于2012年4月的一场不经意的讨论。
4月29日那天,是清华大学101年校庆,在经管学院组织的校庆活动中,陈巧玲和坐在她身旁的一个男生聊起了对未来的规划。男生名叫陈洪榕,当听到陈巧玲已在金融街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且留在北京想的就是“买大房开好车”时,陈洪榕并没有祝贺她,反而很直接地表示“说这话太丢人”,“清华的学生怎么能只想着买车买房呢?应该有一些事业的追求,努力做一点对社会有利的事情”。
这话刺激了陈巧玲,后来二人就“社会责任”这个话题争论开来,“谈到了在当时影响颇大的山东水污染事件,谈到环境问题,后来又聊起了食品安全”。
“即便婴儿不能说出他们对食品的想法,食品从业者也应当提供优质的食品。我认为这个就是对社会责任最好的表达,现在大家都讲社会责任,说什么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再去反哺社会。可我却觉得,一个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做好他本行业的本分,遵守行业底线,这便是对社会最大的反馈。”陈巧玲说。
一番激烈的头脑风暴过后,二人决定,“那我们为食品安全做点事吧”。虽然二人学的均非食品领域相关专业,但他们决定从擅长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来观察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随后,两人成立了“月牙多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月牙多”的名字,取自民间对指甲上的月牙形“半月痕”越多身体就越健康的说法。
陈洪榕(右二)、陈巧玲(右三)及他们的“月牙多”团队成员。
“不知从哪入手”的时期
“月牙多”的成立使陈巧玲的日子变了模样。项目启动后,陈巧玲回忆,曾有过一段“不知从哪入手”的时期。
“反正逢人便问他们对食品安全的看法。去食堂吃饭跟朋友聊,打车时和出租车司机聊,去批发市场找小贩聊”,经常挂在她嘴边的问题是,“你认为什么是食品安全?你对现在的食品安全环境是怎么认识的”,得到的回答则五花八门,“有的人以为食品不安全是因为食品有添加剂,有的人说食品不安全源于施化肥农药,有的说只有有机食品才是安全的食品,更有的说只有吃自己种出来的食物才最安全”,陈巧玲发现,人们对食品安全本身存在很多非理性的判断,也没有渠道去了解食品安全的全貌。
“媒体对这方面的相关报道可能是大家了解食品安全问题最直接的渠道,但媒体报道也会存在失实的情况”,所以除了看一些报道,陈巧玲也经常关注国家食药监局的网站,甚至不少国外的网站,比如美国的、欧洲的。与此同时,这也促使陈巧玲在这期间读了不少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书籍,像《寂静的春天》、《丛林》等。
上一篇:余秀华现象与新诗媒介重建
下一篇:网络教学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探讨以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