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5 位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成长与创作之路,一窥
A Woman with the Technology
Ziyang Wu
科技的变革带给了我们更多关于艺术的思考与探索。艺术的创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为艺术家们迎来了全新的创作黄金时代,同时也开发了艺术家潜在的创造力和扩展了感官体验。
此番我们聚焦中国青年多媒体艺术家,从 5 位青年艺术家的成长与创作之路中,一窥具备东方哲学思想的多媒体艺术创作的未来。
武子杨
视觉艺术家
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学院获绘画专业学士学位
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绘画专业硕士学位
曾任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目前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任教,同时是新当代艺术博物馆 (New Museum)NEW INC 项目成员以及纽约 Residency Unlimited 的驻留艺术家
The Story of The Pig,2016
出生和成长于江苏徐州,现工作生活于纽约的青年艺术家 Ziyang Wu,其艺术实践关注于一种新的控制能力,他称之为「后互联网微观异化」。它涉及当代技术、数字权力结构、流行文化、身份与社群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个人精神和身体的异化,并通过植根于荒诞和狂欢的技术去批判和庆祝混杂和异化的文化。
Ziyang 的多媒体作品「猪的故事 (The Story of The Pig) 」和「狂欢 2020 (Carnival 2020) 」,通过被屠宰的身体和被杀害的灵魂(一个与乔治·奥威尔《1984》相关的世界)和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批判性检验(现实版《黑镜》),来阐述了这一点。
Carnival 2020,2018
微观异化确实以一种更微观的方式重塑了我们,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难以察觉。
他的作品着眼于日常生活中掩盖个体的价值和理性的无形的力量(比如基于算法的商业广告和数据监控),或者说微观异化。他认为:「在目前的后互联网时代,微观异化总是伴随着新的面孔出现,并产生前所未有的全新支配性力量。在当今世界,每个人都在变成一个赛博格(智能手机已经真正成为人体的一部分),操控算法无处不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流媒体服务、监控、医疗系统等等,异化确实以一种更微观的方式重塑了我们,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难以察觉。」
The Last Subway, 2017
在最近的一个名为「A Woman with the Technology」的项目中,他构建了一个长达一年的实验性研究,以社会实践、档案、人工智能(AI)生成的模拟和 3D 动画视频装置的形式,来检验互联网算法如何不断制造「过滤气泡」(一种互联网用户只会遇到符合并加强他们想法的信息和观点的情况),使「我」(单个个体)经验日益极端化。
Excerpt of A Woman with the Technology Part 4
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都是绘画专业的 Ziyang 一直对于「讲故事」的方式很沉迷,这种方式也被他延续到多媒体视觉艺术创作中。制作视频让他能更充分地研究和使用独特的叙事结构。他近期的关注点(如网络和数字权力结构)也促使了他对于比如人工智能模拟的研究和学习。Fine Art 背景也为他目前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基础,比如在制作 3D 动画时,他的很多关注点都基于绘画创作的美学(颜色、材质、结构、组成、纹理等)。
我的艺术形式一直在变化和流动。
Ziyang 告诉我们,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以项目为基础的艺术家,作品往往是从一个事件、一个瞬间、一种情绪或一种他能够产生强烈感情的刺激开始的。之后他开始研究,包括与哲学和历史相关的档案和数据,并找到实现该项目最适合的媒介,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学习新技术或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
他的项目还经常包括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系统,以触发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各种看似无关的视觉元素和主题的碰撞,来探索「第三空间」的复杂性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