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避免教育的技术化,是通往后疫情阶段
9月22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联合丹麦终身学习计划协会、丹麦北菲茵民众学院、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共同举办首届“中国丹麦教育论坛”在线上举行,论坛的宗旨是:让教育成为世界的共同语言。论坛期间,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表主题演讲。
杨东平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的教育学者杨东平。关于疫情期间的教育我想对各个国家都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实验和教育实验。
这次疫情使我们第一次如此大的规模,如此真实地走上了互联网教育,这比以往30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所有的宣传都更为重要。在中国,一共有2亿多的大、中、小学学生在网上上课,所有的老师都被卷入了一个教育技术的新时代。它也使我们重新思考关于教育和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
不能仅把远程教育看作是技术,互联网体现出了面向未来教育的价值
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教学采取的都是现场直播。用我们的话说,叫课堂搬家。也就是说,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地搬到屏幕上。这可能是互联网教育的1.0版,就是最初级的一种状态。
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家长、学生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教师最担心的或者说他们感到问题最大的是学生失控。也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提出的各种教学要求收不回来,拿不到。这跟老师过去在线下教育的时候那种强控制状态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家长和学生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长时间面对电脑,担心学生的视力下降。所以我们看到,不同的相关方的诉求很不一样。
尽管这一次大规模的线上教育的实验,我个人认为总体来说效果并不是那么好,但是它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通过疫情使我们教育进入了网络教育的新时代。有调查显示,中国的高校差不多有80%的老师从来没有实行过线上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老师都感到了网上教育资源的优势对他们今后改革教学提供了很有益的补充。那么,从现实情况来看,有效的网络教育的前提之一是原来在线下就已经进行过比较多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主题研讨、探究式学习这样的实践。
有了线下的这种实践,再把它挪到线上这个线上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生动。我们都知道,未来教育的基本形态一定是线上和线下教育的混合模式。但是究竟怎么混合,还需要我们去探索。我自己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不仅仅是把远程教育看作是一种技术。首先要意识到互联网是一种文化。其实线上教育真正的优势,或者说也是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就是它的资源丰富性,有可能更大限度地实行自主学习、个性化的学习、社群化的学习,就是同类群体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但是我们现在把课堂搬家的话,这个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要意识到,互联网首先是一种文化,要充分发掘它所体现的面向未来教育的价值,那就是资源共享、去中心化、个性化教学、社群化学习、社会化学习。就这些概念应当把它从线上引入到线下,形成一种交互式的、混合式的未来学习的模式。
互联网让学校和家庭的界线前所未有地被模糊了
因为这次在疫情期间,学生全部都关在家里,家长也关在家里。而且家长被迫承担了教师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把很大的教学工作任务转移给家长。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文化当中,因为家长都是高度重视孩子的学业成就,而且处于高度焦虑的状态。所以在家庭这种封闭的环境当中,长期没有其他的生活内容,那么很多家庭在疫情期间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关系非常紧张。
这有一个旁证,就是在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中,中小学生的自杀率达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程度,比正常时期要高很多,这也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我想它对我们的启示,其实在一个理想的情况下,家庭并不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战场,家长也不应该成为代课教师,就是来帮助完成学校教学的任务。事实上,绝大多数家长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尤其是到小学高年级以上,家长只能是焦虑,只能是施加压力,这就造成亲子关系极其恶化。
互联网技术也在这点上推波助澜。因为在我们中国的学校里,每个班都有一个微信群,每个学生每天的表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情的表现,老师都会实时地在微信群里面公布,家长就会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去比较。那么,这就导致了家长的焦虑。
上一篇:为啥还要读《论语》?成都簇锦街道邀陈岳叔叔讲
下一篇:学生干部自我评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