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学上的好老师,就是把复杂问题讲简单
一位好老师可能有很多标准,包括道德、素质、能力、业务、作风、态度等等方面的标准。
单从业务能力来说,也就是教师教学方面,好老师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化繁为简,把难题讲成1+1,把一团乱麻理成一束丝线。
把复杂问题讲简单,其实际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由表面到本质,由表象到规律的过程。
无论哪一个学科,研究到极致一定走到学科哲学的层面。从哲学的高度去看待学科问题,再难的问题也会变得一目了然。
在教学上,要想做一名好老师,就需要达到学科哲学的高度。如果一名老师都觉得学科题目难,那么,对学生来说那就是干脆不懂。首先是老师自己把难题搞简单,然后到学生那里才能觉得简单。
很多老师自己没有把问题搞明白,就匆匆忙忙给学生讲,往往把简单问题讲难了讲复杂了,学生听了也是云里雾里的。
如何才能做到化繁为简?
第一步:精通
对于教材知识,首先要做到烂熟于心,把知识吃透。课本知识不熟悉、不理解,永远不会做到化繁为简。其次,需要博采众家之长,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相互联系的知识也要搞清楚明白。第三,要把各种类型的练习都做完,学生做一个,教师至少做十个。
任何质变都有一个量变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备课下不到功夫,量积累达不到,甚至连学生水平都达不到,很难达到教学的高水平。
第二步:思考研究
有了量的积累,下一步就需要教师去思考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寻求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及一些技巧性问题。
这个过程是一个质变过程,是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实现不了这一过程,教师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层次。这类教师的特点就是教师累,学生累,效果还一般。我们一般称这种情况为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教师只有做得多,想得多,想得深,才能把教材变简单,然后才能让学生觉得简单。教师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学生,就好像一年级学生教一年学生,会感到问题很难,但是五年级学生去教一年级学生,就会感到很容易。
第三步:归纳总结
在思考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归纳总结,抓住学科的本质和知识的内核,形成知识和题目的深层次认识,把握其内在的规律。也就是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
从本质和规律的层面去解析学科问题,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遇到新问题,学生更容易找到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那把复杂问题教简单,看是容易,实际上是一个研究和付出的过程,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达到的,或者说是一少部分教师才能达到的。这样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学业素质明显高,对问题认识远胜其他学生,这是因为教师的研究理念也灌输给这些学生,使他们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基本的方法论。
【本文由“安子侃教育”新媒体原创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作者安子,未经授权,请勿转载】